摄影师姓名或ID:    密 码:     取回密码  摄影作者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中文简体        ·English

·中国画里的乡村——安徽宏村  ·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市风光[高清图片]  ·每周影人:河北摄影家刘永占  ·镶嵌在西藏群峰之中的蓝宝石——羊卓雍措[羊卓雍错]  ·傣族泼水节  ·每周影人:江西摄影家邓志刚  ·每周影人:云南摄影家陈钧尧  ·每周影人:北京摄影家刘广彦  ·湖南株洲城市风光  ·百科大峡谷——浙江丽水景宁炉西峡  ·优秀影人:云南摄影家——周德厚  ·格尔木唐古拉山沱沱河  ·新疆五彩城雅丹地貌——光怪陆离的梦幻世界  ·盛京八景之辽宁沈阳护国延寿寺  ·四川道孚八美:美丽景致陶醉在传说中的香巴拉王国  
更多>>
湖北武汉黄陂花鼓戏
CCN传媒图片网 www.ccnpic.com  责任编辑:罗晓娜 

  黄陂花鼓戏是戏曲剧种,多唱打锣腔,有的唱大筒腔。

 

  打锣腔,是在鄂东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受清戏(高腔)影响而形成,当地称“哦呵腔”。唱这种声腔,演唱时都用人声帮腔,锣鼓伴奏(现已普遍改用丝弦托腔)。主腔名称,黄梅采茶为〔七板〕,东路花鼓为〔东腔〕,黄孝花鼓为〔迓腔〕,天沔花鼓为〔高腔〕和〔圻水〕,襄阳花鼓和远安花鼓为〔桃腔〕,阳新采茶为〔北腔〕。唱腔结构以上下句为基本形式。常由起腔、正腔、腰板、落腔4部分组成,而又有多种板式变化。男女分腔的句式落音,多是男腔为下句落“do”的宫调式,女腔为下句落“ sol”的徵调式。男女不分腔的,则均为下句落“ sol”的徵调试。基本剧目大致相同,都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说法,表演形式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黄陂花鼓戏的形成,按艺人师承关系推算及有关资料佐证,一般不迟于清道光年间。道光末年,叶调元写的《汉皋竹枝词》中,有“土荡(街名)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两三更”和“芦栅试演梁山调,纱幔轻遮木偶场”的词句,说明当时在汉口已有花鼓戏和梁山调。100多年来,花鼓戏相传不绝,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皮簧戏的影响。在其兴盛时期,班社甚多,名角辈出,许多地方出现过“三里五台”台上唱台下和的生动景象。但是,除黄孝花鼓发展成楚剧外,大都长期活动于农村和集镇,停留在“三打七唱”的局面,有的甚至濒临灭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鼓戏在整理创作剧目、革新音乐唱腔、提高表演艺术、培养艺术人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CCN传媒图片网 罗晓娜)

(文章来源:CCN传媒图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