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群山之中。 此地凸起一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外形呈农家麦垛状,因此,故而当地人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麦积山石窟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一起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

ID:109320-00061 麦积山全景 图片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花平宁
据文献记载,该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384~417年)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距今已有1600余年。石窟现存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朝代的窟龛194个,其中东崖保存有洞窟54个,西崖140个,另外,保存大小泥塑、石刻造像72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
由于麦积山是比较酥松的砂砾岩,不宜在岩石上雕刻,故而大都采用泥塑,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种。经过历代不断完善,形成一座造像与壁画连续不断、不同时期艺术特征明显的艺术宝库。麦积山石窟因拥有自北朝以来千姿百态并各具特色的大量泥塑而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ID:109320-00044 麦积山石窟北周四窟全景 图片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花平宁
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6米多,小的仅1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麦积山塑像呈现出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从麦积山石窟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逐渐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这里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端庄的佛,犹如头上无冕的世俗语帝王,侧侍的菩萨,弟子,有的低眉含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或眉开眼笑,有的俊俏活泼,向人们招手致意,还有聪慧虔诚的少年和天真的男女儿童形象。从高约十六米的阿弥陀佛,十余厘米小的影塑,到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儿,均精巧细腻,栩栩如生。 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细致地绘出了图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阁上塑像俊秀,过道顶上残存的壁画精美绝伦,其中西端顶部的车马行人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车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称国内壁画构图之经典之作。

ID:109320-00037 麦积山石窟唐朝作品五窟供养人 图片来源:CCN传媒图片网 花平宁
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但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因而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 (CCN传媒图片网 高学森)
(文章来源:CCN传媒图片网)